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52%,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今年1-10月,中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机器人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3%。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是产业能否进入高质量发展和高端智能的关键阶段。”12月5日,在202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作出表述。
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发展势头旺盛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在一些中高端领域自主品牌市场,仍面临技术积累不足、关键核心部件被“卡脖子”的窘境。而上述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包括机器人产业在内的制造业所遇到的共同难题。在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征程上,机器人企业该如何塑造自身品牌和优势,形成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要多方合力寻求破局之路。
向新求变 动力强劲势头足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总体思路,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随后出台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更是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推动机器人更快进入千家万户,融入千行百业。
“机器人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工具,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加速各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日益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产品不断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介绍,近年来,机器人产业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重载RV减速器实现突破和应用;工业机器人呈现系列化发展,从高速、高精到高负载、高可靠的产品不断面世;服务和特种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2023年已有43款手术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理事长宋晓刚从结构、领域、行业等方面,对2022年机器人产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增长,在总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主要机型的市场占有率均得到提高。外资机器人主导涂层与胶封领域机器人应用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搬运上下料机器人销量与占比增长。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是机器人首要应用行业,汽车行业恢复有所加快。
总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创新有序推进,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应用牵引 加快迈入中高端
尽管如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朱森第坦言,我国机器人在减速机、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核心零部件的精度保持性、可靠性等主要性能指标上差距不小。自主品牌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搬运、上下料等技术门槛较低领域,而焊接、装配等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领域则大多由外资品牌主导,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高端应用场合,核心功能部件无法满足主机厂需求。在点焊、喷漆及上釉市场,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更高。
“架桥、铺路、攻城、略地。”机器人产业要想翻越这些沟沟坎坎,朱森第给出了他的答案。具体来看,就是机器人产业要架好科技到产业的桥梁,铺好通向各产业应用路,突破高端领域应用之壁垒,扩大关键部件市场份额。特别是,要在应用牵引上下大功夫。各行各业差异大,机器人企业、机构要把其中的关键工艺及应用研究透彻,并能提供便于复制和推广的解决方案。“机器人是一个新型的现代生产工具,将助力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朱森第说道。
在应用牵引方面,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同样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要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加快成熟场景的普及应用,推进重要产线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促进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进口替代。此外,还要切实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推进机器人关键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补齐加工工艺等产业链的短板。积极培育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机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鼓励行业骨干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在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业态。
“‘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需要多个细分应用领域协同发展。”宋晓刚告诉记者,面对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发展,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创新及应用,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协同发展 “长袖善舞”向未来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在汪宏看来,机器人是汇聚多方资源、凝结人类智慧、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领域,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集众智、聚群力。
“协同发展是机器人产业中的关键问题,不协同就得不到发展。”朱森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国内机器人市场需求方“不敢买”、供给方“卖不出”的现实情况,需求方要给供给方多一点耐心,多一些试错的机会,这样才会有技术升级迭代的可能,才会不断创新发展。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主任彭小刚对此深有感触。在重庆长安汽车渝北新工厂机器人项目中,公司共使用了38台国产机器人,应用于焊接车间、涂装车间、总装车间、铸造车间等多工况。“尽管目前国内机器人的型号和谱系还不够完善,可靠性、精准度方面有待提升,在某些关键环节要依赖外资品牌,但我们愿意和国产机器人品牌一起成长。”彭小刚说。
除了进入汽车制造等高端应用行业,国产机器人还积极抢占新兴智能制造市场,开辟新场景创造新需求。汪宏介绍,当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卫浴、陶瓷、五金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带动我国在役工业机器人数量突破150万台,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超过1/3,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92台/万人。餐饮服务、导览咨询、物流配送等领域大批服务机器人上岗就业。消防、排涝、搜救等特殊需求和中国天眼、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带动特种机器人落地应用。
“中国的机器人企业还是非常年轻的孩子,他们大部分可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理事长曲道奎指出,前几年通过国际化的分工合作,中国机器人企业发展态势迅猛,如今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协同发展肯定是大的趋势和方向,中国机器人企业未来也一定要走这条路。
事实上,跳出单一的机器人产业视角,放眼整个制造领域,皆是如此。产业链强,中国制造才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