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能源转型,我国储能技术持续跃进、储能产业后发先至加力发展,成为引领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驱动下,我国储能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吸引众多企业进入储能赛道各环节,引爆资本市场高景气攀升,由此也带来价格战、行业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同时,头部储能企业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亦推动着我国储能产业不断迭代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储能更美好的未来。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黑铁基金及炎黄基石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研究院推出《储能的中场赛事:进化与创新——中国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全面分析中国及全球储能市场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储能技术和储能产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并对我国未来储能产业的发展做出十大趋势研判,欢迎业内有关人士、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助力中国储能产业发展!
本文为本系列第四篇文章
当前储能“内卷”的真相:
产业规模化初期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均还未成熟
2023年一开年,我国储能市场招投标领域就出现低价比拼现象,“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储能行业不断“卷”出新高度,低价比拼的价格战和产能过剩,引发全市场、全行业对储能产业发展的焦虑和忧虑。实际上,除抽水蓄能外,我国以锂电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应用,也才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近几年的爆发增长,也是相对于前期比较低的市场应用的高速增长。随着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比快速提高,预计2025年后,我国储能将进入真正大规模应用阶段。造成目前千军万马“内卷”的现象,既有国家政策驱动形成行业新热点的强吸引力,背后也暴露出储能行业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和政策监管等,还存在很多短板需要加快修补和健全完善。储能的未来,仍然是具有巨大潜力和空间的大赛道。
一、政策驱动下跑马圈地打“卡位战”引发储能“大跃进”
(一)储能发展确定性的光明前景,吸引众多资本和企业杀进储能“黄金赛道”
我国新型储能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基本上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划引导新能源配储,由此推动部分电池生产企业、电网系(电力电子等)企业、光伏系(PCS等)企业、新能源汽车系(BMS、EMS等)领域企业、消防及温控产品企业等进入储能赛道。
由于风光发电与用电负荷的时空错配,据相关专业测算,风光电量占比接近15%的阈值,其电力消纳将面临阶段性的天花板,对电网调度提出了较大挑战。以美国加州为例,2018-2022年光伏发电占比从14%提升至19%,弃光率呈现明显上升。我国2022年风光发电量已达到14%,2023年1-8月随着第一批大基地投产和组件下降带动光伏装机加速,今年开始我国风光消纳问题越来越严峻。为此,新能源配储保障新能源发电的消纳、减少弃风弃光带来的电力损失,成为风光等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标配”设置。
为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多个地方政府实施“强配”措施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国家发展新型储能《指导意见》、《十四五能源规划》、《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我国储能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安排。地方“强配”引发的巨大需求,加之全球性的能源变革掀起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的热潮巨浪,在短短两三年内,我国“万亿储能赛道”的宏大序幕全面打开,吸引了众多资本和企业纷纷涌入新兴的储能赛道,跑马圈地“大干快上”,产能布局“你追我赶”,储能产业一时成了“炙手可热”的新赛道。
从储能的应用看,自2020年开始,全球新增储能装机连续保持60%以上的年复合增速,尤其是2022-2023年,储能装机每年均保持了成倍、翻番的增速。政策、装机、订单、需求等利好信息不断,加之俄乌战争引发欧洲等海外家庭储能的火爆助攻,一轮又一轮地刺激储能行业的热度。
有观察人士指出,我国现今的储能产业与前几年的光伏有点类似。由于正处于规模化应用的初期,大多数进入该赛道的企业眼睛首先盯着的还是未来这块大蛋糕的份额,尽管当前还赚不到钱,但这个市场机会不能不抢,有了份额才有未来的发展。许多人都认为目前储能赛道才刚从主题投资进入赛道投资(现有的市